没有100亿,你玩什么无人货架

发布时间: 2018-01-15        来源:未知    浏览次数:

无人货架是过去一年最大的风口之一。两周前腾讯以2亿美金投资每日优鲜,将之吹到了顶点。没想到仅一周,行业龙头猩便利就爆出负面消息。尽管后者连夜发表官方声明,指责对手造谣,但是大量的货架补货异常反馈,成群的BD离职的消息还是接连不断。
 
而且很快,更多真实信息浮了上来。
 
先期的点位的疯狂炒卖、盗损失控,反映了急于拓展导致的BD端的混乱,最近一周曝光的供应商合同违约、货款拖欠、点位收缩、便利店关店以及三线城市BD裁撤,大量货架缺货,则让许多人对这家公司的现金流以及未来前景产生了质疑。在狂奔半年之后,猩便利似乎真的遇到了困难了。
 

不是融了几个亿么,怎么这么快就烧完了?为什么烧钱的逻辑跑不通了,无人货架谁能胜出?

没有100亿,你玩什么无人货架
 
一、 互联网不管后方的疯狂BD,不适合零售业
 
无论是猩便利、果小美、小e微店,主要创始人都是互联网高管+O2O或者“铁军”背景,这样的团队对融资是加分项。
 
然而无论是阿里,还是美团、大众点评,之前提供的都是线上、标准化的平台服务,BD人员只需要完成客户接入,几乎不用担心产品能不能跟上,人数再多只需系统扩容和后台运营相应增加。运营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基本为0,考虑网络效应甚至能实现边际成本为负。
 
无人货架是实打实的商业零售,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——要提供货架、商品、供应商、城市内仓库、运货车辆,补货人员……这些都不是互联网人的强项。随着规模增大,成本越高,管理失控的风险越高。一虚一实,一轻一重,本就有本质的差异,但是来自互联网的创始人们,还沉浸在上一轮攻城略地的胜利中,还停留在“疯狂地推、不要后方、拼命作战、完全不愁运营压力”的纯互联网打法。
 
各家公司各种不要脸地夸大数据,更是反映出互联网或者O2O人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浮躁和投机心态。
 
这怎么能不出问题?
 
猩便利所谓的3个小时100万单(还都是非高峰),便利蜂的每周新增2万个货架,每日优鲜的50万个货架目标,这样的数据明显不靠谱。更何况神鬼莫测的盗损数据,也充分暴露了互联网团队无底线、无下限,营销至死的特性。烧钱、吹牛、补贴,互相诋毁……在互联网玩剩下的恶习都带到了新战场。疯狂扩张想用体量博融资,扩张速度之快,烧钱之狠,像极了互联网的赌徒。
 
二、 无人货架的另一个死穴:供应链基础设施
 
无人货架门槛有多低? 
 
对于打过几场大战的高管来说,一个月招2000个BD很容易,产能过剩环境下不缺货架生产企业,暂时也不用愁有钱买不到货物。
 
货、客户、架子都有了,看似门槛很低,但要将货和架运营起来的供应链基础设施,尤其是几十个城市的供应链基础设施,却很难一夜建成。这种模式的不可承受之“重”,是除了疯狂扩张之外,无人货架创业公司失控坠落的主要原因。
 
第一,全国仓储网络。同时在几十个城市搞定符合零售食品仓储条件的仓库,也是一件极难的事,选择和第三方合作是主要出路。但是无人货架大规模铺开是2017年9月开始的电商业务高峰期,优质资源很少闲置。同时物流企业对创业泡沫充满警惕,不会在短期为其增加投入,这导致行业难以保证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。
 
即使这样的仓库,也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。如某公司北京大范围的缺货,就是因为大兴火灾后仓库被关停,需要临时找仓,甚至只能从南方调货。
 
除了城市仓,还要解决前置仓的问题。以北京为例,如果以3公里覆盖为半径,需要至少100个前置仓。前置仓的选点、布置和运营都需要时间。要一夜之间完成这些布置,完全不可能。如每日优鲜的前置仓网络,搭建了3年时间。